史事讲将第92章汉昭烈帝——刘备(2/3)

文/徐夏半生
史事讲将 | 本章字数:1969   | 史事讲将txt下载 | 史事讲将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抗日之精英特战队机战之无限边境扼元满唐华彩抗战之烽火燃血废物皇子:为何要逼我做皇帝?万事如易
迎,他们看重的正是刘备的政治声望与号召力,这个政治声望与号召力,当然首先源自刘备的亲民风格,其次则来自于刘备兴复汉室的政治号召。

三顾茅庐可谓刘备的转折点,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自古被视作君臣关系的典范,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这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士人们,梦寐以求的稀世之遇,能够达到这种鱼水境界的君臣,只有此二人。三分天三下的战略构想一经提出,刘备集团第一次拥有了明晰的发展战略,诸葛亮与鲁肃联手促成孙刘联盟,则使这个战略具备了可行性,从赤壁之战到夺取汉中,堪称刘备的全盛时期。

当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之际,为了牵制曹军在汉中方向的集结,关羽的荆州军在中原战场发起了一连串的军事行动,从策反曹军边境守将直到双方正式开打,本来只是一个有限的牵制行动,却因为过于顺利的军事进展而一步步失控,最后演变成曹刘之间的一场主力会战。关羽太过专注于军事斗争,而忽略了外交战场的暗潮涌动,就在他拔襄阳、围樊城,水淹七军,达到一生军功的顶点时,却突然遭遇了吕蒙白衣渡江的袭击,并最终在曹、孙两军的夹击下全军覆灭。

荆州的丢失和关羽集团的覆灭,对刘备显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并非致命一击,如果继续忍耐,逐步恢复和孙权的联盟关系,没有了曹操之后的中原,究竟鹿死谁手实在尚未可知,更何况此时又发生了曹丕篡汉的事件,这对一向标榜匡扶汉室的刘备集团而言,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可是,刘备并没有全力对付靠篡汉新成立的曹魏政权,反而决定东征孙权,夺回荆州。刘备这一决策的失策之处,当年赵云就已经分析得很明白:“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当然,有人认为刘备的军事才能本来就不高,博望坡之战,汉中争夺战,可谓刘备集团在对抗曹操的过程中,两场很出彩的胜利。在《三国演义》中,这两个胜利都被归入了诸葛亮的名下,可历史上,这两仗都是刘备亲自指挥取得的胜利。博望坡之战时,诸葛亮还在隆中高卧。而夺取汉中时,诸葛亮被留在了成都,负责为前线运输兵员、粮草。这又怎么能说刘备军事低能呢?

关羽死后,魏国内部曾发生一场关于刘备和孙权是否会开战的大争论。刘晔认为一定会开战,其理由就是: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而以刘备的为人,不可能不给关羽报仇,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就在于刘备已经老了,人一老,往往不讲理,更何况刘备本来就是一个极有个性,而且重人际感情的异类政治人物。但刘备毕竟是个政治家,是一国之君,诸葛亮、赵云的反复劝谏,诸多重臣的坚决反对,不可能不对刘备的决策产生影响。这或许就是刘备拖了三年迟迟,没有发起进攻的一个主要原因。偏偏就在这个微妙的当口上,张飞又被暗杀,而凶手又投奔了孙权,这一事件最终扼杀了诸葛亮与赵云,阻止刘备东征的最后一丝希望,也铸成了刘备和蜀汉政权最大的一个悲剧性事件。

刘备的一生也就不免要在火烧连营的灰飞烟灭,与白帝城托孤的凄凄冷冷中落幕了,凄然托孤。托孤是古代政治几乎不可避免的重大政治现象,它往往发生在先君早逝、嗣君年幼的情况下,因此后世受托孤之任的大臣,常被称为顾命大臣。托孤的对象应该是满足忠诚度足够深、能力足够强、威望足够高、与先君关系足够好等几个条件的大臣,其中忠诚是第一条件。无疑诸葛亮是最适合的人选,第二个人选李严,刘备就煞费苦心了。

李严其实是荆州南阳人,因兵乱入蜀在刘璋手下任区区的成都县令,常有屈才抱憾之感,刘备一来,正好另择明君。善于识人的刘备将其提升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李严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回报以耿耿忠心,刘备登基时有异象“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大家因此都说“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所谓的“黄龙”,其实就是李严为了劝进所炮制的异象,这对刘备来说当然是大忠臣了,后来,这里成为刘备的“籍田”。李严的能力也是出类拔萃的,曾经镇压了土著豪族马秦、高胜及越嶲土著高定。

刘备两次遇上托孤之事,第一次是受托者,第二次是托付者,刘表之语与刘备之语同出一辙,还更明确。“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不可能无动于衷。所以刘表的托孤之语对刘备影响甚大,也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正因为这类话在不同场合反复出现,所以其真实的意思都一样,就是嗣子可辅辅之,这个问题看似是个二选一的问题,实际上只有一个答案,绝不会是要其取而代之。

当时的诸葛亮也曾经问过刘备的理想是什么,刘备就说他希望光复汉室迎来和平,诸葛亮觉得刘备是一心想着国家,想着为人民,愿意为他们奉献一切的“平民”君主,为这种人付出自己的才能,值了!为了这个理想,许多将领甘愿为他卖命,诸葛亮和赵云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人。诸葛亮一生都在帮助刘备,在刘备死后,他还在辅助昏庸的刘禅,从来没有篡位之心,在这期间,他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状态提示: 第92章汉昭烈帝——刘备 --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快捷键←)上一页:第92章汉昭烈帝——刘备(2/3) 返回《史事讲将》目录下一页:第92章汉昭烈帝——刘备(2/3)(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