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第三帝国第57章录取分数线(2/2)

文/步惊俗
汉第三帝国 | 本章字数:1569   | 汉第三帝国txt下载 | 汉第三帝国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大唐风华路大唐第一狠人万事如易帝国第一驸马回望大明笑今朝1852铁血中华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机巧之物”。

再加上“科技器械可以兴国利国”的观念,早已在近几年慢慢在民间传开,过去那些视之为“奇巧淫技”的儒生也一个个在百姓集团开设的洗浴中心享受了冲淋、泡澡带来的舒爽之后,逐渐闭上了嘴。

因此,对于匠作、科技之事,杨赐认为有必要了解,毕竟牧民官只有了解了各种职业的百姓,才能更好的治理教化一方百姓。

但若是将农耕、匠作、科技加入官考的科目之中,显然有点小题大做了,难道精通农耕、匠作、科技的士人就一定有能力治理好地方?杨赐对此持怀疑的态度,他认为还是以君子六艺作为考核科目最为妥当。

科技这个名词是刘曜在十几年前提出来的,如今早已变成天下人都习惯的名词。

“郭尚书,你如何看?”刘曜听完了杨赐的见解,沉默了片刻,然后看向郭泰问道。

郭泰犹豫了一下,随后站起身,先朝刘曜礼拜,接着又面对杨赐鞠了一躬,以示敬意,然后道:“丞相所言也不无道理,只是臣觉得,一个人只有感受过农耕之辛苦,才能体会百姓耕种之苦。一个人只有明白匠作、科技发明之不易,才能体会那些匠作、科技之物对匠人而言,意味的乃是立身之本,生存之根。更有大匠作者,发明创造之物,能造福天下百姓。如地动仪、浑天仪,如四轮马车、自行车、水泥等神奇之物!”

“知晓农耕之苦,才能重视农人。知晓匠作科技发明之不易,才能重视匠人。天下人之中,以农人、匠人居多,且有的农人本身就是匠人,有的匠人本身也是农人。正因为有他们从事生产与创造,那些不事生产的贵族子弟才能吃上美味佳肴,享受车马之奢侈生活。故而,臣窃以为,官考科目之中,当有农耕、匠作、科技一席之地!”

接下来,刘曜又询问了陈寔与蔡邕的看法。

两人皆赞成郭泰的观点,他们觉得官考内容可以有这些东西,但不能作为衡量考试合格与否的核心。

但究竟该以哪些科目作为官考的项目,他们也没有非常清晰的主意。

“全凭大王定夺!”

刘曜听着眼前四人的高呼声,点头道:“既然众卿没有更好的建议,那寡人便来确定这官考的科目。君子六艺作为历代察举官员的衡量标准,自然要在官考的科目之中,而且要占据主要的地位。但是农耕、匠作、科技也不能丢掉,所以,寡人的想法是这样。首先,确定官考的科目,君子六艺之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皆单独立为一个科目,另外,再配以国史、治政、农商、工科这四个科目,作为官考的十个科目。所谓国史,乃诸夏文明发展历史,从上古至今。所谓治政,即治理政事的策题。所谓农商、工科,即农业、商业、工匠、科技方面的常识问答题。”

“其次,确定科目考试的形式,五礼、六乐、五射、五御,皆需要进行实际演练,此为实操考试,以若干人为一组,同时进行考试。其余六个科目,皆以问答题的形式,此为理论考试,也叫笔试。最后,确定各科的分数,以及考试录用的标准。每个科目皆由十道题组成,每替十分,即每科满分100分,故而十科满分为1000分。最后,根据朝廷的用人计划,划定录取分数线。”

“用人计划?”杨赐等人闻言一愣。

刘曜解释道:“所谓用人计划,即该年度朝廷需要征募的政务人员总数及各个部门系统的名额。比如,本年朝廷计划取政务人员3万名,参考官考的有10万人,按照这个数额,从考试成绩的最高分依次向下划定分数线区域。可能800分以上的人只有1万名,600分以上的人则有2万名,而499分以上的人恰好有3万名。那么,499分就是本届官考的录取分数线。寡人如此说,众卿可否明白?”

“大王圣明!”

杨赐、郭泰、陈寔、蔡邕四人听后,如醍醐灌顶,眼前豁然开朗!

他们对刘曜的佩服,简直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

“既然众卿没有异议,那郭尚书你再整理一份新的文稿,明日呈上来!”刘曜看向郭泰道。

郭泰道:“臣遵命!”

“若没什么事,都退下罢!”刘曜道。

“臣等告退!”四人齐声道。

就在四人转过身,打算离开书房的时候,刘曜看向蔡邕的背影,道:“蔡侍郎留一下。”

ps:因为身体原因,以后每天尽量保持一更,希望大家支持。


状态提示: 第57章录取分数线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第57章录取分数线(2/2) 返回《汉第三帝国》目录下一章:第58章天朝史(快捷键→)